府城民俗

×
府城民俗 分享到Facebook 府城民俗 分享到LINE 府城民俗 分享到Twitter
府城民俗

民俗是文化的表徵,尤以民間信仰更是人們間代代相傳的習俗,實不勝枚舉,且與亦不乏有教化之功效者。惜在長河流沙的歲月裡,或漸次泯滅,或漸次失傳,民俗的起源,故多已模糊不輕,殊為可惜。而今我輩對這些民俗尚略知一二,如再不將記憶找回來,以告訴兒孫,恐日後孫文化的生活反映,在中國長遠悠久的文化中,民輩已蕩然無所知,對民間文化的傳遞工作,焉能不重視?本刊有鑑於此,特將一些民間尚能"禮失求諸野"的習俗找出來,約略僅就成長、結婚、祭祀三部份約略記述之,礙於篇幅不能詳加敘述,疏漏之處,必仍有許多,以祈就教於達賢。

婚俗

舊時婚俗頗重禮儀,故至為繁瑣,而今〞禮失而求諸野〞
,許多有關婚禮的民俗,都市已漸趨泯滅,反是鄉野間尚保有此敦厚的古風。
八卦米篩
依照禮記所述:惡鬼最喜找新人的麻煩,所以過去婚禮,常在迎親禮車後,懸掛一個畫有紅色八卦的米篩,遮住新娘,亦是避邪之意。丟紙扇新娘的禮車起程時,新娘要立即從車內丟出一把紙扇俗說是〞放性地〞。意思是說:要把在娘家所有不好的脾氣,在離開娘家的霎那間,全都拋棄殆盡,改以溫柔的性情,面對夫家所有的親戚,從今以後,就不再回娘家居住。俗話說:「放扇,不相見」,意寓至此要做人家的媳婦、妻子,直至白首偕老。
潑水
娘家父母,眼見女兒被新郎迎娶而去,禮車起動時,即將一碗清水向轎後潑去,表示自今以後,女兒已非吾家之人,俗話說:「嫁出去的女兒,如潑出去的水」,以後如果沒有正當的理由返回娘家,娘家是不會收留的,藉以告誡女兒,恪遵禮訓,嚴守夫家的規範。
傳袋
當新娘下車時,地上立即有人將已準備好之毛毯或布袋趕快舖上,輪流向新娘走去接替舖下去,讓新娘踩過,直到大門為止,這種「傳袋」儀式,寓有傳宗接代之意也。
破瓦
昔時新娘下了禮車,踏進廳堂時,要跨過爐火,再踩破新瓦片,叫做「破瓦」,這與新娘新婚之夜燕好稱「破瓜」相諧音,亦是有傳宗接代之意。
探房
「舅爺探房」是昔日婚禮中的重頭戲,二邊親家都非常重視。因為舊時禮教極為嚴謹,對新娘的貞操相當重視,新郎在洞房花燭夜發現新娘並非完壁,次日即雇「回頭轎」送新娘回娘家,使女方顏面盡失。所以為了探知新娘是否完壁,遂命小舅子去探新房,新娘即將初夜的褻褲,包好交由弟弟帶回娘家,給父母檢查,發覺有落紅,知其為完壁之身,心中才完全釋然,然而此習俗演變至今,已簡化到小舅子只耍到新婚的姊姊家坐坐,喝喝茶探望一下就可,「禮教」的意味已失。

交改

傳統的信仰習俗深信人逢災阨的時候,運勢衰敗,必須借助廟宇的神力,透過消災解禍的〔交改〕儀式,才能化險為夷。類似的改運習俗,在台灣首廟天壇的後殿中,時時可以得見。 改運的人首先要向廟方購買一副草人(草人以紅繩紮出頭部;身軀及四肢,再用細筆描繪臉部五官,身軀則以紅紙包紮符令裹身,造型奇特)以及一張繪有動物頭形的生肖圖像,作為自己受難的〔替身〕。而後由法師手持替身,在解運者的頭頂;胸前來回擦點,口中喃喃唸著經咒:意謂從今而後,一切災阨皆由替身攬受,而福份盡歸己有。唸完經咒之後,再將替身火化,象徵災禍已隨草人燒滅,個人的運途從此順利平安。

改運

命有起伏,有時霉運當頭,事事不順,多災多難的時候,就會想到廟裏去改運,運是否真能改不得而知,至少是盡了人事。忠義路的天公廟是改運最旺的地方。要改運者進廟先買隻自己所屬的生肖(用紙做的或草紮成的),然後將自己的生辰八字,姓名住址均告訴一綁紅頭巾,吹號角的法師,靠著他嘴裏喃喃的唸咒文,將自己的惡運,藉生肖改掉,最後法師做法,把生肖燒掉,就等於把自己一身的霉運燒掉。

過七娘媽橋

台灣民間相傳兒童在十六歲以前都受到註生娘娘及七娘媽的庇護,所以在農曆七月七日七娘媽生日的這一天,家中若有剛滿十六歲的青少年,就必須準備牲禮;麵線;粽類等祭品,並在神案上供列胭脂粉和一座以彩紙糊塑成的七娘媽亭,答謝七娘媽往日的照顧。台南市的開隆宮是全省著名的七娘媽廟,每逢七夕當天,家長們帶著子女來到廟內神龕桌前,將七娘媽亭置於龕桌上,讓子女從龕腳下鑽過,出龕後男左女右繞行三 圈,最後再將彩亭焚化進獻給七娘媽,正式完成成人禮。 府城成人禮除了記錄兒童的成長歷史之外,尚有一層特殊的社會意義。傳說昔日府城的碼頭苦力領取工資的標準皆以16歲為界,16歲以前領童工半價,16歲以後就可以領成人全薪。因此16歲就成為個人經濟獨立面上一個重要的分界點,這層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成人禮在府城得以傳承延續。

祈花

生命的延續是古今人類一致的渴望但是在醫療未能普及的阿媽時代婦人生育是一項高危險性的歷鍊,所以在本土的信仰習慣,成婚後的婦女為求安胎產子,多會前往臨水夫人廟祈願。婦人首先在廟內求得紅;白花各一朵(白花代表男嬰;紅花象徵女娃),再將花朵插於鬢髮上,即表示向臨水夫人(註生娘娘)祈求受孕生子,而且生男生女一樣好。 倘若祈花的婦人日後僅生女兒而不能添丁生男時,婦人娘家生怕自己女兒在夫家地勢低微而遭受欺侮,便會準備牲禮;四果;臨寫表文上疏,懇請夫人作主,將紅花換成白花,希望下一胎能一舉得男!民間傳說臨水夫人陳靖姑自幼精通法術,長大後驅邪收妖;造福鄉里,在一次為民祈雨的法會上,陳靖姑不慎觸動了胎 氣,流產失血而亡,她臨終前立誓:死後定要救助婦人產難。 因此臨水夫人也是婦女安胎順產的庇估神.產婦一旦如願平安 產子後,就會準備麻油雞酒;油飯;四果;牲禮;懷抱新生的 小生命到廟裡還願謝恩。

月下老人

這是未婚的青年男女,虔誠膜拜的神明。月老身上,披有數紮紅線,牽繫有情人。前來祈求月下老人能賜良緣的未婚男女,在膜拜畢,則抽取月老身上一絲紅線,寄望良緣相會,如果〞有情人終成眷屬〞,則事成之後,要向月老奉獻紅綾一條,以示感激答謝之意。本市著名的月老神像,分別配祀於大天后宮、祀典武廟、大觀音亭、重慶寺等,香火皆盛,其中尤以大天后宮配祀之月老,慈祥可親,宛如家中之長者,手拄拐杖,上懸紅線,牽繫有情人,頗為溫馨感人

換肚

中國人自古即有「重男輕女」的觀念,俗稱男孩叫「白花」,女孩叫「紅花」,「白花」當然重於「紅花」。加上民風保守、醫學常識缺乏,人們總將生女孩一事歸罪於女方;倘若婦女婚後連生幾胎都是女孩,未生男孩,不但在家族中的地位大大滑落,而且會時時受到公婆的冷嘲熱諷,若丈夫也不體諒,那這個婦女的日子真的是很「難過」!為此,而有了「換肚」的說法,那就是婦女懷孕時,或生女孩時,為求生男孩,到臨水夫人廟,祈求臨水夫人將肚裏的女嬰換成男孩,這沒有明顯的儀式,只是一種心靈上的祈求、許願,若下一胎果真生得男孩,那麼該婦女就在孩子滿月時準備五牲、水果、油飯……等祭品,並帶著孩子到臨水夫人廟還願,亦有一說是:岳家到市場買個「豬肚」送到婿家給女兒以燉或煮的方法,希望藉此「換肚」,使掙氣的肚能及早生個外孫。也正因為此,台南臨水夫人媽廟,成為台灣最古老的專司救產扶嬰、治病、驅邪的婦女廟。臨水夫人姓陳名靖姑,是唐代福建省古田縣人,自幼夙具慧姓,天資過人,曾拜許真人為師,習劍術及道家驅邪除妖之法,功力深厚,當時地方時有妖魔作怪,均被降服。嫁給劉杞,懷孕數月時,因遇大旱,脫胎祈雨而殉,享年二十四歲,歿而為安胎保產之神,受民祀祭,又因她在臨水除去白蛇精,故尊稱臨水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