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德安號起造於民國六十一年,歷時三年完成,雖然船體不大,但卻是一艘能真正在水中航行的王船,且造船師傅也將船內全數設備依照比例打造,整艘王船精細度極高,堪稱藝術品。船上水手為數眾多,多為廟內過往信徒,由千歲帶上船為其效力。而定期添載亦為其特色,在蘇府千歲聖誕期間,廟內水手會會進行祭祀並為王船添載,一方面象徵定期補給,一方面也是水手後代對其先祖表達追思之情。
【 廟名的由來 】
昔日清代往來於唐山與台灣之間的軍隊或商人,都以金門和安平作為接駁站。
一來船隻的出發得配合黑水溝(台灣海峽)的潮汐漲落,二來船隻本身也需要補給。
所以除了奉命換防報到的軍人之外,等待自己貨物的生意人、四處找工作的人也以這兩地作為暫時的棲身之所。
曾有一次,泉州府的船隻在往安平的途中遇上了大風浪,船隻受損停留在金門沙灘修理長達二十六日之久。結果這艘船的軍隊有一半的人繼續前往台灣報到,另一半的人則留下,等船修好了再到台灣。
因此,當時有著這樣的約定,往來中國與台灣的軍隊若是要在兩地建廟,廟名將同為「伍德宮」,並且都供奉蘇府千歲。
這就是為何金門與安平都有「伍德宮」,供人、神暫住之用。
【伍德宮的蘇府千歲】
安平伍德宮所供奉的主要神明 - 蘇府王爺是在康熙三十六年(西元1697年),由中國福建省泉州的軍隊請到安平的。
開始的頭五年,蘇府王爺都隨著軍隊四處移動,不過從康熙四十二年開始,就定點式安座於帳帆中,讓往來軍隊參拜。
至於目前伍德宮鎮殿的蘇府千歲金身來到安平的經過,則有此一說:
相傳乾隆十六年(西元1751年),在泉州港有一艘帆船,每次行船,船頭都深入水面無法航行。蘇府王爺便化身為一位老人家,提議將船的大船桅切下三尺,送往安平伍德宮,就能平順行船了。
伍德宮遂將此桅頭雕刻成蘇府王爺的鎮殿金身,讓信徒們參拜,在醫藥不發達的那段時期,常有病患求取蘇府座下的木柴,煎茶治療而痊癒的神奇經驗。
【伍德宮 - 行館式的廟宇】
伍德宮最早的木造行宮建於雍正六年(西元1728年),並於乾隆十二年全部建造完成,前殿有一對石柱,正殿名為伍德宮,供奉神像五尊。
偏房名為王爺館,提供給軍人活動,可以容納六十人住宿休憩。
那時王爺館吃住皆免費,待個人功成名就之後,再豎旗答謝。館內曾有文人等待三年才收到官府分發的文書,所以一年半載才有工作機會是常有的事情,館內也常見兄弟、夫妻或父子同住,有時居住者的關係甚至多達祖孫三代。
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甲午戰爭,清朝慘敗,將台灣割讓給日本。日本政府下令廢去台灣境內清朝留下的所有行館。社內里民歐六聯合地方士紳,將伍德宮改名為「王爺館」,掩去官廟的特色,而轉變為純地方信仰的王爺廟,才得以逃過廟身被日本人拆除的命運。
台灣光復後,管理人歐山發於民國三十六年恢復「伍德宮」的名稱。
臺南市安平區運河路13巷11號